讀經與譯經 - 2024年02月號


事工分享





聖言系列第一課 崇拜的典範

2024年1月6日,本會聖言中心舉行聖言系列課程第一課,請來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李思敬牧師主講。課程涵蓋詩篇一、二篇,題目為「崇拜的典範」,綜觀詩篇作為第二聖殿時期猶太人的「公禱書」,給予神子民敬拜的神學典範以及對今天教會的意義。

詩篇是第二聖殿和會堂所讀的聖經經卷,當中的內容具有詩歌的特性和影響力。從詩篇第一百三十七篇的內容,可以確認詩篇是在以色列人被擄後才成書的。詩篇編修成書的日期可以推算為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年代。尼希米記述聖殿敬拜重新設立,用的是古時「在大衞和亞薩的日子……讚美稱謝神的詩歌」,強調和重視這些詩歌乃承襲自第一聖殿傳統。以色列人建立第二聖殿崇拜的「軟件」有根有據,建立起當時的集體崇拜。詩篇用於集體頌讚和禱告,民眾倒背如流,朗朗上口。因此,今日的信徒打開詩篇,就如回到聖殿,進入集體敬拜的處境。

詩篇一百五十篇雖為獨立創作,但近代詩篇研究焦點放在詩篇的編排和編輯用意,例如「有福」在第五卷中的骨幹架構。「有福」非但構成詩篇第五卷的核心,也總結整卷詩篇。原文「有福」亦出現在第一和第二篇的一頭一尾,即詩篇第一卷開首,開門見山讓讀者知道整卷詩篇的焦點和敬拜的焦點,就是「有福」。憑藉這幅大圖畫來閱讀詩篇,就會更明白詩篇這「公禱書」的要旨。

詩篇第一篇和第二篇在「有福的人」的題旨下相映成趣。第一篇以「生命樹」的比喻聚焦「有福」的生命,寫出一個人安身立命於上主訓誨的和順光景。第二篇為所羅門在大衞駕崩後所寫,當時所羅門欠缺威望,面對政局危機,所羅門寫此詩篇,把聖殿敬拜與政治現實融會貫通。李牧師指出,詩篇的編輯在聖靈感動之下將這篇詩篇放在第一篇之後,隨即把敬拜的現實處境開闊,把外間的世界拉進聖殿的敬拜,突顯信仰與國家社會互為表裏,不容偏廢。

至於何謂有福的敬拜,其實無關教會如何堆砌和營造崇拜期間的氣氛、禮儀或佈置。一個人有福與否,全看乎他平日是否依照上主訓誨生活,以至於當他進入神的殿敬拜時充滿喜樂,恍如回到充滿愛的家中,自然就是「多麼有福的人」(李牧師的翻譯)。有福的敬拜,更包括信仰與生活不作分割,也不單着眼於現實的張力,反而仰望上主,認信和投靠他所命定的君王耶穌。當日現場有52人出席,網上直播及重溫觀看超過一萬五千人次。會後李牧師親切解答參加者的問題,鼓勵會眾勤於學習聖言。